消费者在购房时谨防开发商“公摊”陷阱,并在签订购房定金合同时明白四大数据:房屋建筑面积、套内建筑面积、公摊面积以及公摊面积的计算方式,做到明明白白买房。
陷阱一:开发商在销售商品房时,其导购人员只介绍商品房如何好,商品房建筑面积是多少,却故意不告知购房者公摊面积的真实情况,匆忙间就让购房者签下定金合同,定金往往是上万元。当购房者在继续了解商品房面积的具体情况后,发现商品房套内面积特别是使用面积不是想像中那么大,不想购房时,定金已经拿不回来。海口王先生夫妇上月就在滨海大道某小区遭遇了这样的陷阱,王先生在签订定金合同后,才发现自己购买的建筑面积193平方米的房子公摊面积竟达到40平方米,但此时开发商已经翻脸不认人,让消费者自己上法院讨公道。
陷阱二:一些开发商故意采用不正确的方法把公摊系数算小误导消费者。例如,一栋房子的总建筑面积是2万平方米,总套内面积是16500平方米,总公摊面积是3500平方米。按照国家规定商品房公摊面积系数=整栋公用建筑面积除以整栋套内建筑面积,公摊系数是21.2%左右。假如在这里买一套套内面积为120平方米的房子,所得的公摊面积应该是25.44平方米,房屋销售面积应为145.44平方米。但一些开发商的算法是总公摊面积除以总建筑面积,结果是17.5%,而事实上开发商在销售房屋时给这一户的公摊面积仍为25.44平方米。开发商故意采用不正确算法算小公摊系数,并且在购房定金合同中往往只写房屋的总面积,消费者便觉得跟其他开发商的楼房相比较划算,于是作出购买决定签下定金合同。 金沙集团3354.c.cav-老版金沙app下载客户手机端 |